剛剛在商業周刊網路版看到一篇文章:『老闆這樣想:工作經驗愈多,起薪愈低』*,抱著好奇心我就進去點進去閱讀了。我感到毛骨悚然,當然,並不是因為內容多麼令人驚駭,而是覺得裡面的描述有點像自己。其實這有點像是反思文,年輕人的薪水低其實不完全是大環境的問題,也同時也是「一般」年輕人包含我在內的問題。
作者以自身所觀察到的現象,說明「個人造業個人擔 」的概念:個人過去的選擇造就現在的自己,他看到的是「我看到遇到聽到的20幾歲年輕人中,99%以上都是每天醉生夢死,活在自己世界的夢中人。」文字上我們可以咬文嚼字地去反駁哪來的99%,但這種反駁沒有意義,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數字是否正確,而是這個現在是否正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我們能夠反思,或許我們能夠避免對「醉生夢死」後預見:30歲時,還是魯蛇一個。
尤其我看到這段食更有感覺:
有天我到員工餐廳用餐,坐在我附近的,都是大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已經累積兩、三年職場經歷的「半熟人」,一個說每天事情多到做不完,另一個就問,那你怎麼不把工作帶回家做?
那個年輕人說:「我不想把工作帶回家,很多職場專家都說工作與生活要分開,適度的休息很重要,我覺得專家說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回家吃完飯洗完澡之後,什麼都不想,就呆在房間用電腦,上網看影片到12點睡覺。」
另一個年輕人也跟著附和:「沒錯沒錯,我最喜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放空,再不然就是打開電腦上網,不過很奇怪,明明什麼也沒做,隨便混一下就不知不覺快凌晨了,每天都發誓要早睡,結果最後還是搞到三更半夜。」**
我聽著這些年輕小伙子的下班生活,發現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幾乎千篇一律。
我到是不會抱怨工作負擔重獲不重,不過我確實是一下班就開始上網到睡前,雖然不致於是是浪費時間在聊天打屁上,但亦不遠矣了。看電影是個好嗜好,但一直看下去是否能夠幫助我成長,這是個大問號。當然我也無法很一刀兩斷的說我現在所新上的影片對我來說全無用處因此我限制自己未來都不准看,因為未來說不定有機會看到一部鉅作給我很大的啟發。不過確實,作任何事情都要適度,工作也是。
或許「專家都說工作與生活要分開,適度的休息很重要,」這應該是給工作 過度的人,而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我是個容易懶散的人,我已我應該把生活中新多放到工作上一點,對自己才有幫助。在維持身體健康的前提之下,年經畢竟才有多餘的體力和時間可以快速地學習、吸取新知。如果我們現在過著退休後的退化生活,把該在後面作的事情往前移動是不是未來的自己會更加辛苦。
我在想,就某些部分而言,人們太會嘴砲。因為嘴砲最簡單。我們會發酸文酸政府、酸環境,但確切的行動我們卻沒有做出來。或許,退幾步來想,環境的不利因素無法讓我們很順利度過現在的生活,但是是否真的讓我們動彈不得?是否讓我們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除了怪別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好?這些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或資源做好最有效的資源配置,這就是有效的時間管理,同時也牽涉到經濟學的分配(很好奇為何從沒有人寫過關於時間經濟學的書?XD)其實
我們就先撇開超級優秀的人才好了,因為這些傑出的人才所遇到的問題不會是文章內所寫的,也或許優秀人才早已不在台灣了。總之,我寫這篇文章的理由是在反省自己,30歲的我會是個怎樣的自己?
那我首先我問我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分成短期、中期和長期計畫,
短期內我想要讓剛開始的工作上軌道並累積經驗,迅速的把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人賣給培養起來,雖然不能急,但我還是得要逐步計畫、站穩腳步地去累積自己的經驗與能力,
試用期三個月內我應該要:
1. 了解烈酒、巧克力產業,客戶及競品廣告量過去的投資量、現在的操作手法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2. 媒體工具的使用以及媒體操作的效果、原理及效益評估,而這些都有相關軟體作為輔助
只要達到年底達到這兩項,未來的一年我都能夠高枕無憂。而我給自己一個很大的期許是,三年後要至少登上副理以上的職位(媒體代理商產業的title一般都話掛的比較高),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因此都可以比較早下班。
另外在能夠有更好的報酬下,先行投資自己。我對藝術一直都有濃厚的興趣,雖然上高中後就很少碰藝術相關的東西,但希望未來可以江這種興趣轉換成文創能力,又或者學習平面、數位廣告設計,由對藝術的熱情轉換成$$$。我現在威然不真正缺錢,但一直覺得欠缺安全感,所以我一定得我這方面進行投資與努力。
除了工作方面,生活上我想要追求完全的經濟獨立,有更好的薪資、理財工具,因為我要達成前往北歐自助旅行的夢想。
學習語文也一直都是我的興趣,因此同時我也要更積極學習世界主要語言英、法、德、西語,以及鄰國的語言:日、韓、越、泰、印尼等,一定要成為語言專精的人才,矣不同的供通工具接觸更多、更廣的資訊。
人的一生就是在奮鬥與加值自己,還有克服資訊不對稱。如果行有餘力,最好是還能夠幫助他人。
因此極長期的目標,我希望能夠實現三大計劃:
1. 綠色和平計畫:綠化沙漠化的土地-台灣、大陸、澳洲、中東、非洲、南美洲,Wangari女士***是我希望效法的對象。
2. 百年教育計畫:也是以台灣為出發點,平衡城鄉教育水準的差距。讓想學習的孩子都有機會受到充足的教育他們脫離貧窮。
事實上不只是小孩需要教育,大人也是。沒有知識的成人容易造成民粹、對社會責任、環境保育等議題沒有一是因而選出爛政府。透過教育培養優良的公民,對台灣未來的發展一定多所助益。當然,我們在時間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能讓所有人都變成優秀公民,但只要公民比暴民的人數多,我們的未來就多增加了一些希望。
3.百兆紓困計畫:短期內提供資金以資助貧困人家生活所需,長期期望能夠協助他們達到自立自強的境界。
或許這些想法都泰理想了,但我並不是理想主義者,我只是想活在更棒的世界裡。理想世界不存在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創造一個接近理想的世界,我們不應該落入一個極端就是這世界不是美好的,所以這世界就是壞的,或許更貼切的是消極的樂觀或積極的悲觀,或許世界不是變得更美好,但我們盡一點心力,讓這世界不要變得更糟就好。共勉之:)
*參考: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31023/20131023_31.htm
**原段落轉載在自:商業周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31023/20131023_35.htm
***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Wangari_Maat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