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年我到加拿大蒙特婁的HEC Montréal進行為期半年的短期交換學生計畫,探索蒙特婁這座奇異帶有歐洲風味的北美大城。

蒙特婁(Montréal)由聖羅倫斯河(River Saint Lawrence)及其支流所圍成的島, 地名緣起於蒙特婁島上的皇家山(Mont Royal),是歐洲探險家以古法語Mont Real命名後衍生而來的。以前我對蒙特婁的印象僅止於小時候曾經在報紙上聽過「蒙特婁議定書」,根據維基百科上所說:

 

『蒙特婁議定書,全名為「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是聯合國為了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對地球臭氧層繼續造成惡化及損害,承續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的大原則,於1987年9月16日邀請所屬26個會員國在加拿大蒙特婁所簽署的環境保護議定書。該議定書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

 

但蒙特婁不只是個條約簽署地點, it's more than that!

它不僅是全世界僅次法國巴黎以外,最大的法語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雙語城市,因此儘管我沒有任何的法語基礎,只說得上像是bonjour(您好)、 à bientôt(待會見)等幾句簡單的招呼用語,但我覺得最實用的是這句:anglais, s’il vous plait(English, please. 請跟我說英文好嗎?),而當地人也願意以英語交談,因此在溝通有沒有太大的代溝。

但是很有趣的一點是,每次我在遇見新的人時我都會用法文的招呼與作為開頭,因此對方常常接的就是一整串我完全聽不懂的法文,所以我只好說anglais, s’il vous plait。事實上我還是有遇到不願意講英文的當地人,可能是他們覺得自己的英文很破而不願意說吧。

一般而言,大家可能以為加拿大與英國、澳洲、美國等國家同是英語系國家,我還沒來蒙特婁之前也是這麼想的。

但事實上在加拿大,英、法兩種語言同是官方語言,許多官方、法律文件也都是雙語並行。他們很多商品、標示都標雙語,但是一般路上的指示牌還是法文,所以假定英文真的是國際語言,那蒙特婁還在的不是很tourist friendly。

另外,法語族群佔加拿大僅約兩成的人口,但單單像是蒙特婁所在的魁北克省,法語人口就佔整個加拿大法語人口的八成,因此在魁北克,筆者所感受到的氛圍就與如多倫多等英語城市截然不同。追根究柢,原因就在於魁北克過去曾是法國的殖民地,往後由於法國在英法戰爭失利而退出加拿大,英裔人口的注入也讓魁北克的本身的法式典雅風格添增了許多英倫風情。

 

Je me souviens  

↑Je me souviens(我記得),這是每輛車魁北克的車牌都會寫著的文字,提醒魁北克人自己法國的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iChun 的頭像
    WeiChun

    La vie en rose

    WeiCh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